12月4日,法国左翼和极右翼反对派联手通过不信任动议,推翻了由巴尼耶领导的政府内阁。这一行动不仅将导致法国在一段时间内政府缺位,同时直接引发了法国深陷债务与财政危机。消息一出,各方批评纷至沓来。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12月5日的封面标题为法国的“国骂”——“妈的!(Merde!)”,配上巴黎地铁站广告牌背景,文章直言:“法国陷入未知境地……12月7日,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齐聚一堂,庆祝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见证法国在某些方面的卓越表现——这个国家按时、按预算完成了一项杰出成就。但与此同时,这个国家正深陷严重的政治危机。”
西班牙中右翼《世界报》(El Mundo)指出:“法国国民议会中原本能够在选票上阻止极右翼势力的“防火墙”被打破;与此同时,一条新的、前所未见的联盟线诞生了——极端派议员联手对抗马克龙。”该报特别提到了议会当天的“紧张氛围”。
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则直言:“没有人能够保证法国的制度和政治体系能够承受住极右翼势力与一个既低效又不可预测的政治体制共同施加的压力。”该报还特别指出法国极右翼领导人玛丽娜·勒庞在不信任动议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也关注到这一点,并分析道:“巴尼耶低估了勒庞随时可能背弃他的事实:虽然她最初曾称赞巴尼耶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但她对巴尼耶的要求清单最近不断增加,同时她的言辞也变得更加激烈。”
阿根廷的《号角报》(El Clarín)认为,这场不信任动议的责任应归咎于法国总统马克龙,其文章指出:马克龙是“前所未有的虚弱的总统……他只能等到明年7月才能举行立法选举,但仍必须继续执政”。
德国的《柏林日报》(Berliner Zeitung)则表达了更加激烈的观点,认为:“今天的法国已是一片废墟。这场深刻的政治危机唯一的出路就是让负责的人下台:马克龙必须辞职,把位置留给新人!”
《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也将马克龙称为“共和国的破坏者”。尽管马克龙一再表示,他不会在第二个任期结束前辞职,但瑞士的《观察报》(Blick)却进一步质疑道:“在他民意支持率跌至历史最低点、总统党派在最近的立法选举中失败、反对派在国民议会占据多数的情况下,他的执政还有意义吗?更何况,宪法禁止他竞选第三个总统任期,这是否进一步削弱了他的总统合法性?提前辞职并举行总统选举的方案,是否反而更符合民主精神?”
意大利第一大报《晚邮报》(Corriere Della Sera)直言“马克龙主义已经死亡”。该报指出:“两次总统选举中,将对手压制并向中间靠拢的策略曾奏效,但在面对社会危机和总统的不受欢迎时,这一策略彻底崩溃。”报纸还讽刺性地提到,马克龙在新年致辞中曾表示,2024年“将是法国伟大的一年,充满三大事件”。文章质问道:“这对一个主张强大欧洲的总统来说,还能站得住脚吗?”